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时间:2020-12-02
近期,生态修复领域内有两个舆论热点进入公众视野:一个是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在生态修复治理中存在种种形式主义问题;另一个是自然资源部推介首批10个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对比之下,有人不禁会问:同样是生态修复,差异何以如此悬殊?笔者认为,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体视野下的生态修复,实际上是一场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的考验。
那些“要面子不要里子”“讲速度不讲规律”,甚至以生态建设之名行生态损毁之实等的生态形式主义问题,到底原因何在?从表面上看,有的是源于“简单快干”出政绩的短视观念,有的是迫于生态治理资金匮乏的实际困难,还有的是囿于忽视客观规律的认知盲区。诸如此类,实质上折射出了一些地方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的不足:生态修复依然仅停留在传统工程建设层面,而没有从生命共同体的空间治理层面整体把握,面对难题“不想干”“不会干”并由此导致“不作为”“乱作为”。回头再看,那些“山体刷绿”“岩石铺草”“盆栽复绿”等蒙混行为纯属造假,而河道简单硬化、脱离实际“一刀切”、追求单一目标顾此失彼等有损生态的短期行为明显缺乏科学论证。仔细考量,在一定程度上看,“不会干”比“不想干”更需要引起重视。
相比之下,一些地方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找到破解投入不足的“金钥匙”,由此打开生态修复治理的“连环锁”。这些地方抓住制约生态修复的要害环节,以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引入社会资本,激励专业化企业参与运作,并在政府引导下整体谋划“政策保障+科学修复+产业融合+共享共治”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有的地方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资本融合”,有的地方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带动区域生态保护与发展致富。无论哪种方式,政府和市场都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既能因势利导推进科学修复治理,又能兼顾后期管理、维护与运营,在生态保护修复的基础上谋求一域的发展转型。如此一来,资金“一子落”、治理“全盘活”,这种改革探索已然将生态修复的过程转化为了国土空间治理的过程。
生态文明时代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肩负着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修复和系统治理的使命,也面临着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挑战。生态修复理念应立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违背规律对生态系统造成二次伤害;生态修复工程应着眼于对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进行系统治理,而不是“哪儿疼医哪儿”的单要素治理;生态修复方法应侧重于“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而不是过度干预甚至“大动手术”式人造景观。从国土空间治理的广域视角来看,生态修复也不能仅从一时一地来看问题,而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乃至国家战略需求算长远账、整体账。这就要求生态修复从传统的工程建设思维转向国土空间治理思维,不仅考虑生态修复工程本身的系统性、整体性,还要兼顾区域国土空间的生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从实践来看,资金问题向来是制约生态治理的要素之一。如今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整治或矿山治理,对人员、技术、资金等要求更高更严,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难杂症。欣慰的是,当前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不仅有多重政策保障,还有科学严谨的工程指南,更有可资借鉴的实践探索。也许,目前zui欠缺的,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全面革新。
【本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地址:
电话:
传真:
邮箱:
Copyright © 湖北凯蒂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0132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