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8 作者:尹海明 姚琳尹 来源:南宁日报
近日,南宁市荣获2020年“美丽广西·宜居城市”综合奖,这是南宁市“十三五”期间连续两届获此殊荣。
近年来,南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治水、建城、为民”城市工作主线,全方位建设生态宜居城市,重点完善市政、轨道交通设施,强化城市治理,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有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等城市更新工作,不断擦亮“中国绿城”金字招牌。
治理重点难点问题
城市环境更宜居
在亭子冲码头,潺潺溪水流过,河道两岸绿树成荫、白鹭觅食,近处碧波荡漾、鱼群游弋,市民游客沿着滨水步道漫步观景,一幅生态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这是南宁市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宁市坚持以民为本,着力解决城市内涝、黑臭水体等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重点难点问题。
作为第一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南宁市共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287项,总投资107.52亿元。2019年,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以全国第三名的优异成绩通过国家验收,并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成功入围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初显。
朝阳溪河道沿岸西关路夜市成了网红打卡地,亭子冲消除黑臭,那洪泵站前池黑臭问题解决……(下转2版) (上接1版)短短3年时间,南宁市完成了一批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目前有7个示范项目正稳步推进,西明江、心圩江、朝阳溪、竹排江、水塘江等20.8公里“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示范段逐步由蓝图变成现实。其中,那考河治理模式成为全国知名范本,荣获国家住建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南宁市连续3年荣获“美丽山水城市”称号。2020年1月,那考河所在流域竹排江黑臭水体系统治理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典型案例(全国共7例)。
“生态宜居”正不断嵌入南宁人的幸福生活。天更蓝、水更洁、地更绿……这些改变成为南宁人获得幸福感的源泉。
织密交通网络
市民出行更便利
2020年,南宁地铁4号线首通段和2号线东延线开通试运营,与地铁1号、2号、3号线共同形成了南宁地铁“四线齐发、八方通达”的新格局。2018年、2019年,南宁交通拥堵指数分别为1.79、1.54,呈持续下降趋势,在全国大城市交通拥堵排行榜位置逐年下降,市民出行更加畅通便利。
为优化交通秩序,南宁市加大力度对影响道路整洁美观、制约交通组织效果、存在事故隐患风险的环节重点排查并全面整改,确保视频监控在线率、交通信号亮灯率“两个100%”,同时对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管理实行“七必罚”“七必学”“以学促管”“学罚结合”的管理模式,规范电动自行车出行行为,有效降低了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事故。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根据《南宁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实施计划》,南宁市安排试点实施项目共12个,建设地下综合管廊41.359公里,总投资36.80亿元。目前,我市综合管廊试点开工率为100%,开工建设综合管廊长度约41.36千米,建成管廊长度累计约39.13千米,完成率为94.61%,基本实现了目标建设任务。
如今,昂首迈入高铁时代、地铁时代的南宁,出行越来越方便,设施越来越完善,环境越来越舒适。
推动城市管理变革
让城市更有序
评价一个城市的“内功”练得如何,不仅要看环境提升“硬实力”,更要看城市管理的“软实力”。
近年来,南宁市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管理模式变革。在扬尘污染治理方面,南宁市应用5G技术等手段,创新搭建扬尘污染治理“慧眼”系统,打造全市扬尘污染治理综合监管平台,让“南宁蓝”成为壮乡首府的新常态。
“慧眼”系统不仅能够对扬尘污染治理各环节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管,还汇集了环保在线监控信息、工程车辆实时信息等数据。目前该系统已覆盖市区718个土方作业工地、16个采石场、78个消纳场、52个混凝土搅拌站和9个联合执法卡点,并实现对消纳场消纳容量数字监管、审批环节与监控系统的无缝对接以及扁平化、闭环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和精准度。
此外,南宁市坚持以提高能源保障能力为中心,不断推进能源生产消费革命,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全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截至2020年底,南宁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4191辆;已建设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8485个,充电桩7302个,充电插座5276个;投产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电项目120兆瓦,热电联产项目45兆瓦,风电项目投产并网264.4兆瓦,光伏发电项目341兆瓦,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36兆瓦,生物质发电项目42兆瓦;全市5县已全部通达天然气,有效促进绿色能源发展。
地址:
电话:
传真:
邮箱:
Copyright © 湖北凯蒂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0132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