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位置页面位置 :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新闻

共生,城市里人与动物面临的新课题

发布时间:2021-03-29作者:admin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时间:2021-03-24     

       生活在车水马龙的城市中,常有人用“钢筋水泥的丛林”来形容我们生活的空间。但是,城市里并非只有人类的忙忙碌碌,也有不少野生精灵与我们共享着城市空间。

  它们可能在不易观察到的高层大厦的楼顶上、城市立交桥的缝隙中、大型城市雕塑的孔洞里、受到保护的古建筑中,也可能隐身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校园以及住宅小区……

  一方面,这得益于城市生态建设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湿地、森林公园以及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但另一方面,当城市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动物身影,人和动物如何相处便成为一道不容忽视的课题。

 ◤悄然增加的城市“居民”

  zui近,一则消息震动了生态圈。

  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繁华大都市上海,有红外相机拍到了刚刚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小灵猫。

  小灵猫是本该和小麂、猪獾一样的华南常见物种,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生境的破坏,近几十年尤其是近十年,小灵猫在上海几乎绝迹。此次,红外相机拍摄到小灵猫的身影,令人十分惊喜。

  NGO猫盟CFCA发文表示,“小灵猫的现身,说明上海存在孤岛式的完整小生境。”小灵猫是食肉动物,喜欢吃老鼠、小鸟甚至昆虫、两爬类等,它的存在意味着有它的食物存在,能够成一个小而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

  虽然很多地方并不能如上海那样出现“惊喜”的小灵猫,但各种迹象显示着,城市里的动物变多了。

  根据猫盟和北京大学罗述金老师团队监测,北京海坨山谷一条13公里~14公里的路线范围内,生活着十余只豹猫;在广东省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公园,拍到了欧亚水獭的身影;而地处西南山地边缘的成都,得益于较为优厚的本底条件和很早开始的大熊猫保护,大型猫科动物金钱豹离市区的距离仅1个多小时的车程。

  而在人类活动的中心地带,野生动物也以各种方式繁衍生存着。来自科学团队的监测,更为准确地记录了这些动物的变化。从2019年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放领衔的项目组,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一个长江”项目的支持下,带领城市居民在上海的大学校园、郊野公园还有普通社区等地,布设野生动物调查观测网络,上万张照片里记录下了小灵猫、貉、獐、狗獾、黄鼬、刺猬等物种。

  2020年5月,“科普游子”自然教育平台面向全国发起“寻找城市守望者——城市生物多样性征集活动”,1800多张应征照片拍到了国内100多个城市的麻雀、啄木鸟、灰喜鹊、乌鸫、红隼等各种常见或不常见鸟类,萤火虫、长喙天蛾、螳螂、蝴蝶、粪金龟等昆虫,还有黄鼠狼、赤链蛇、松鼠、鼬獾等小型兽类……

  “我们征集的就是客观反映街道、城镇、社区、河湖、水道等城市背景中生物多样性的摄影图片、短视频、绘画和自然笔记等作品,反映的就是当前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科普游子”自然教育平台创始人马庆宇告诉记者。

  记者浏览照片发现,这些公众拍摄到的野生动物,拍摄地点十分多元,有的在湖边或者小河沟里、公路绿化带的树丛中、烟囱或广告灯箱中、交通标志的铁架上,有的甚至就在居住家庭的阳台或空调管里……

  “当我们建成一个人更喜欢的城市,野生动物也会喜欢。”王放告诉记者。随着城市生态建设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湿地、森林公园,野生动物也会越来越多,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必然。

 ◤威胁与冲突下的生存

  但是,城市首要满足的毕竟是人类的生存需要,不可能完全变成动物的野生乐园。更何况,当前城市生物多样性还远远未到可以乐观的时刻。

  王放告诉记者,以小灵猫为例,此次小灵猫被拍到的区域仍然有很多的人为活动、社区公共服务以及商业区,所以小灵猫的活动是受到阻隔的,它们其实并没有那么安全和自由。

  “上海拍摄到了小灵猫,首先说明的是野生动物具有韧性,在剧烈的环境变化中夹缝生存,至于是否意味着整座城市生境变好或者足够好,还需要继续观察。”王放告诉记者。

  实际上,尽管各地为恢复生态和野生动物种类数量都做出了不小的努力,如增加森林、湿地的面积指标,设置动物保护小区、重新引入相关物种等,但整体来看,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下降的趋势没有扭转。

  “动物赖以生存的生境不仅面积小,而且碎片化,动物种类较为单一、数量也不多,生物多样性的基础还很薄弱。”王放告诉记者。

  马庆宇也表示,越来越多的城市绿地、郊野公园以及绿化带,给很多动物提供了非常好的生活环境,如贴着地皮长的草本植物,中高度的大小灌木、乔木给动物提供了所需的食粮。但城市中硬化的道路、地面所割裂的自然生境,硬化的河道覆盖的浅滩淤泥,给鸟类、水生生物等生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马庆宇曾惊叹于上万只鸬鹚在夜晚的上海城市楼顶歇脚的场面,也曾感慨于北京雨燕为了繁衍生存、在城市立交桥缝隙里筑巢繁殖的壮举。但遗憾的是,“在人类主导的城市世界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动物可以跟上城市的快速演进,在习性上做出适应性改变。”马庆宇说。

  王放所在的上海曾经发生过人与貉之间的冲突。貉是一种习惯生活在平原或丘陵地区的野生动物,因为某小区绿化灌木茂盛、植物种类繁多,吸引了野生貉在此定居繁衍。但是因为人的主动投喂以及较容易获取的餐厨垃圾资源,貉的数量猛烈增加。

  “貉的适应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在人类的外力作用下,它表现出了数量泛滥、习性改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居民需要接纳野生动物,另一方面,也给城市动物的管理和保护提出了难题。”王放说。

 ◤我们该如何与野生动物相处?

  城市生物多样性有多重要?

  在王放看来,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安全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些不被重视的动物,与市民健康、城市生态景观息息相关。

  马庆宇则表示,生物多样性就像一道安全屏障,保护着人类。就像刺猬可以防止草地害虫泛滥,黄鼠狼可以吃耗子控制鼠患,而环环相扣的生物链条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人类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

  那么,未来人与动物会是一个怎样的相处图景?

  王放表示,随着城市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城市里的动物一定会越来越多。但是,仅以此畅想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某种程度上是一厢情愿,“未来一定是共存和冲突并存。”王放说。

  “和谐相处,这四个字看起来特别美好,但是作为科研学者,我们还是要更理性。”王放告诉记者,长期来看,人和野生动物都需要城市环境,但应该是冲突和共存并存,会有人害怕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也会给一些市民带来困扰。但是大家应该学习接纳野生动物,我们也应该优化和改善当前的城市野生动物管理和保护。

  王放建议,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和动物组成各不相同,需要建立各自的动物保护清单,也需要制定各自的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条例。

  “我们需要知道动物生活在哪儿,数量有多少,变化趋势如何,遇到哪些威胁。要建立对动物整体的、长期的、固定的监测系统,这种监测和数据的积累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非常重要的。”王放表示。

  马庆宇也建议,城市有关部门做好本地物种的充分调查,保护好现有物种的同时,在未来建设中充分考虑动物的需求。比如,在规划方面,留给野生动物足够的生存空间,要允许湿地公园中有相当一部分空间不被人类涉足。

  此外,公众的参与必不可少。在王放看来,城市毕竟不是荒野,也不是保护区,如何与增加的野生动物更好地在同一片土地上相处共生,需要有市民的表达,也需要有公众群体的行动参与。

  于公众而言,应该期待一座怎样的人与动物共存的城市?

  王放告诉记者,城市里高楼林立、商业繁荣,是很棒的,但我们是否也希望身边有清澈的水,蓝蓝的天,夏天有遮阴大树,晨起有啾啾鸟鸣,抬头见松鼠抱果?

  为此,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建设一个人与动物共同喜欢的家园。正如“猫盟”创始人宋大昭所说,“如果没有绿水青山的守护、没有野性生灵的陪伴,再高的GDP对一座城市未来的发展、对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而言,都是有所缺失的。”

Copyright © 湖北凯蒂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013232号-1    

技术支持:襄阳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