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与建筑配置法
在园林景观工程中,植物和建筑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根据建筑周边环境的限制,选择合适体量、适当数量的植物来适应建筑周围的小环境。结合建筑的采光、空间范围,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及与建筑的搭配,进行相关的选择,达到建筑和植物相协调的状态。
明清时期,杭州园林植物与周围建筑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古籍中多有体现。《西湖志》中的白云山房:“大抵屋皆南向,而就其地势高下,盘旋往复,结构疏密,或整或斜,中多牡丹、松、桂、梅、竹、桃、杏,皆嵩年手植。”该处以地势上的盘旋往复,结合南向的建筑,将植物进行疏密上的结合,或整或斜的排布,既是对建筑的适应,也满足植物自身对环境因素上的需求。翁庄“前有殿春舫,植牡丹数十本”,在局限的庭院空间,不宜植大树,便以牡丹这种低矮花木作为其主要呈现的景观。
综合以上古籍可见,一般古人造园受限于空间,建筑和植物之间的关系较为局限,在庭院中以低矮花木为主,一方面不会阻挡建筑采光,另一方面低矮植物所需生长空间较小,不会与相对体量较大的建筑之间相互妨碍,也更适合其生长。庭院外的建筑空间,体量大的植物可环植于建筑周围,在不影响建筑采光的条件下,营造相应的植物景观。
(二)
与水体配置法
水是园林中灵活多变的元素之一,园林中在水边多种植耐水、喜湿的植物来营造景观。水池周边则以各植物之间层次和疏密上的关系相互搭配,留以足够的观赏水景的视线空间。
《西湖梦寻》中的就庄“海宁莱州守陈谦,致政后所筑,沿堤插柳,结篱为门,垒石为山。”沿堤插柳是古代常见的岸边植物配景方式,垂柳耐水湿,更重要的是,随风拂动的柳枝,柔条拂水,能营造惬意宜人的景观效果。《清波小志》中对放生池周围景观有相关描述:“今池内种莲,围堤遍植木芙蓉,自初秋迄于九月,花光叶翠,映于水面,比长堤桃李更觉繁艳。”以水生植物莲花作为水中之景,岸边围植喜湿润环境的木芙蓉,其优美景观映于水面之上,相比常见的桃李搭配更为惊艳。对杭州的姚庄描写为“割西湖水一二亩于堂之西以为沼,内植荷芰,外环堤岸,树桑麻,种蔬菜,取地之利焉。”水中种植荷花与菱角,不仅能提升景观效果,还能净化水质;堤岸边种植桑麻、蔬菜瓜果,经济实用。
(三)
与山石配置法
因古人造园模山范水于自然,在有限的园林小空间内,以体量较小的假山石作为自然山石的替代,同时以合适体量的植物与其搭配,形成景致优美的园林小景。《说杭州》一书在南园的描写中提到“池南垒土石为山,植乔木数株。山坡遍植书带草”,书带草即是沿阶草,是多年生的常绿草本,其喜半阴,耐寒性强,须根粗壮,对于山石环境的适应性良好,与山石配置相得益彰。《东城杂记》中对庾园的介绍为“其中叠石为山,疏泉为沼,间以竹木,错以亭台,即一花一草,必使位置得宜,详略有法”,这说明庾园内一花一草的栽植,都要在适合其生长的地方,是《花镜》“位置种植法”zui直接的体现。《西湖游览志》记载,在孤山俞公祠中有“古梅一株,盘抱奇石,干出石孔中,岁久与石吻合。老干丫杈,如从石面生也”,梅花耐贫瘠,能适应山石环境,梅石搭配zui相宜。
(四)
群落内配置法
植物群落内每种植物之间都存在着互利、竞争等相互作用,所以在园林植物配置时要考虑每种植物所处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直接关系到生态园林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正确处理植物的生态位,才能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结构。
在对明清杭州园林进行相关记载的古籍中,虽没有众多的文字篇幅来说明不同植物之间的搭配造景,但从三言两语中可知其群落结构。《清波小志》中对万松书院的记载:“亭外左湖右江,高城环带,奇石林立,杂植松柏、桐桂、梅杏、桃李诸花木,掩映山谷间,随在可畅襟怀”,可见,上层有松、柏和梧桐,中层有桂花、梅、杏和桃李;《西湖韵事》中记载:“初筑新堤,遍栽垂柳,以名卉错杂其间,俗呼十锦塘者是也”,可见,堤旁植柳,名花杂植其下。以上古籍记载的植物群落文字描述简短,但是通过其描述可知这些植物在群落结构上有各自的生态位,彼此之间各得其所。再如郭庄东南隅庭院(图1),上层有香樟、水杉等喜阳物种,这些高大乔木均是位于庭院右侧,这样植物根部不会对建筑产生破坏;中层有梅花、鸡爪槭、桂花等植物,梅性喜阳,片植于庭院中间,上层没有高大乔木遮挡,有利于梅花的生长;下层有常春藤、络石、沿阶草等植物,作为地被。在一个小庭院内,植物群落结构分明,每种植物都有合适的生态位,全靠其合理的种植位置。
地址:
电话:
传真:
邮箱:
Copyright © 湖北凯蒂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013232号-1